黄骨鱼简介,属淡水鱼类的统称
黄骨鱼学名为黄颡鱼,为鲇形目、鲿科、黄颡鱼属淡水鱼类。
黄骨鱼体延长,头略大而纵扁,鼻须位于后鼻孔前缘,伸达或超过眼后缘,颌须1对,向后伸达或超过胸鳍基部。背鳍具骨质硬刺,前缘光滑,后缘具细锯齿,尾鳍深分叉,末端圆,上、下叶等长。背部黑褐色,至腹部渐变成浅黄色,侧线上下各有一狭窄的黄色纵带。
黄骨鱼为杂食性鱼类,主要活跃于水体底层,适宜水温为22-28℃。
一、鱼种定义
1、黄骨鱼学名黄颡鱼,别称黄辣丁、昂刺鱼、嘎鱼、黄鸭叫、黄角丁等。
2、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动物界、脊索动物门、硬骨鱼纲、鲇形目、鲿科、黄颡鱼属淡水鱼类的统称。
3、我国南北各地普遍都有分布,常见的有黄颡鱼(指名亚种)、瓦氏黄颡鱼、长须黄颡鱼、光泽黄颡鱼等。
二、叫法论述
1、黄骨鱼是叫法最多的鱼类之一,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00余种叫法。
2、因体色呈黄色,因此又叫做黄辣丁、黄姑子、黄鲇鱼、黄嗓古、黄丁鱼等。
3、因胸鳍有毒刺,因此又叫做黄角丁、黄刺骨、昂刺鱼、昂公鱼、角角丁、黄刺鱼等。
4、因能发出“嘎嘎”的叫声音,因此又叫做嘎鱼、黄鸭叫、嘎鸭鱼、咯鱼、咯咯噎等。
三、外观特征
1、体延长,稍粗壮,吻端向背鳍上斜,后部侧扁。头略大而纵扁,头背大部裸露;上枕骨棘宽短,接近项背骨。吻部背视钝圆。口大,下位,弧形。颌齿及腭齿绒毛状,均排列呈带状。眼中等大,侧上位,眼缘游离;眼间隔宽,略隆起。前后鼻孔相距较远。前鼻孔呈短管状。鼻须位于后鼻孔前缘,伸达或超过眼后缘;颌须1对,向后伸达或超过胸鳍基部;外侧颏须长于内侧颏须。鳃孔大,向前伸至眼中部垂直下方腹面。鳔1室,心形。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。鳃耙短小。
2、背鳍较小,具骨质硬刺,前缘光滑,后缘具细锯齿,起点距吻端大于距脂鳍起点。脂鳍短,基部位于背鳍基后端至尾鳍基中央偏前。臀鳍基底长,起点位于脂鳍起点垂直下方之前,距尾鳍基小于距胸鳍基后端。胸鳍侧下位,骨质硬刺前缘锯齿细小而多,后缘锯齿粗壮而少。腹鳍短,末端伸达臀鳍,起点位于背鳍基稍后的垂直下方,距胸鳍基后端大于距臀鳍起点。肛门距臀鳍起点与距腹鳍基后端约相等。尾鳍深分叉,末端圆,上、下叶等长。
3、活体背部黑褐色,至腹部渐浅黄色。沿侧线上下各有一狭窄的黄色纵带,约在腹鳍与臀鳍上方各有一黄色横带,交错形成断续的暗色纵斑块。尾鳍两叶中部各有一暗色纵条纹。
四、分布范围
1、黄骨鱼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地区,我国珠江、澜沧江、闽江、湘江、长江、黄河、海河、松花江、黑龙江等水系均有分布,尤以长江流域、珠江流域、闽江流域、淮河流域、黑龙江流域等地最常见。
2、国外主要分布在缅甸、老挝、越南、朝鲜、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等地。
五、生活习性
1、底栖性:黄骨鱼是底栖性鱼类,白天潜伏水底或石缝中,夜间活动、觅食,冬季聚集在深水区避寒,但季候变化、水温冷暖、气压高低、饵物环境等都会改变黄骨鱼的栖息环境。
2、杂食性:黄骨鱼是杂食性鱼类,自然条件下以动物性食物为主,其中鱼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食,成鱼阶段以水生昆虫及幼虫、鱼虾、底栖动物等为食,也吞食植物碎屑、果实等。
3、变温性:黄骨鱼是变温性鱼类,生存临界水温1~38℃,最适生长水温22~28℃,水温低于22℃时摄食积极性随水温升高而升高,水温高于28℃时摄食积极性随水温升高而下降。